top of page

把風吹向社區的課程設計

由於政治大學課程制度的活化,各種實驗行課程陸續推出。我們本著向社區輸出人才與行動的理念,陸續開設了「地方創生與青年創業實驗室」、「台日地域翻轉行動與跨國協作」、「行動實踐專題:社區創新與實踐行動專題」、「行動實踐專題:行動中的思索─大學前進社區課程」與「至善高中教師校內創業工作坊」等課程,每學期送30位以上的學生進入社區,提出行動方案。



我們將長期耕耘的社區人脈與進行中的專案,整合成學校同學可以參與的實驗場域,鼓勵同學參與校內不同主題的實踐型計畫,與社區居民及民間組織團體共構社區共善計畫,組合成問題導向的學習歷程,讓知識的習得更有層次感與關連性,並培養學生自學解決問題的勇氣、習慣與能力。


地方創生與青年創業實驗室


  我國近年因為國際經濟發展趨勢影響,造成城鄉發展落差持續擴大,地方人才流失,導致地方產業空洞化的事實,惡性循環之下,使得都會區以外鄉村地區,發展遲緩,面臨產業外移、青年人口外流、人口老化及服務產業基本設施不足等等嚴重的課題。是故,在行政院宣示108年為臺灣地方創生元年的政策方向之下,各大學校院也紛紛投入相關的創生提案行動中,本校係為社會科學所長之大學,並有社區產業經營所需專長之教學優勢,於是於107學年第2學期設計「地方創生與青年創業實驗室」課程,依循高教深耕社會實踐的旨趣,並且以政治系創業獎學金作為後盾,鼓勵修課同學進入社區,了解社區議題,走訪烏來、坪林、三峽、大溪等地,深入體驗當地文化、傳統產業等魅力,提出坪林茶香紙、日本遊客訪坪林、坪林國小校外教學教材、烏來公車行銷、烏來傳民傳統食材之美等多項計畫,皆獲得政治系創業獎金之補助。


台日地域翻轉行動與跨國協作


  2019年是台灣地方創生政策元年,許多人到日本取經,希望能夠更有效掌握地方創生的精神。我們走訪日本數次,在石川縣加賀市參加了 Plus Kaga 營隊,經過評估,認為非常適合台灣在台灣發展,於是藉由國際合作課程,導入這個訓練模式。 Plus Kaga 是日本訓練青年返鄉創生的知名培訓計畫,本課程與該計畫主持人三島由樹老師合作,除了引進其成功的模式,並介紹台灣特有的作法給日本學生。因此,我們在109年第一學期「高教深耕跨領域教學研究與國際課程計畫」開設了「台日地方創生與社區營造的深度對話:地域設計在地培力跨國實踐」課程。在密集的9天課程中,湯京平老師與日本的三島由樹老師帶領了14位同學在新店溪、大漢溪兩條河域4個聚落(大溪復興、三峽、坪林與烏來),共陪伴12個社區經營團隊,進行地域設計的發展。訓練學生在社區營造、設計翻轉社區與地方創生議題下,掌握來自日本第一手政策與實踐資訊,並培養社區實踐人才的「研發力x企劃力x執行力」兼具的複合能力。課程結束之後,負責坪林與烏來的團隊,發揮主動的精神,持續提案的方向,各自籌措資源,在兩地進行實踐。2022年本課程已經舉辦了第三屆,將場域集中在烏來地區,透過精簡後的7天課程,再度收穫滿滿的青年創意與熱情。

  2022年是新世代(青年返鄉)與新政策(地方創生)促進翻轉地方的轉捩點,如何改變地方成為能夠迎接後疫情時代新挑戰(人口流動復甦、產業再生等等)的場域,是學生未來產業發展的新出路。接下來的課程,我們將如課程流程圖所示,把社區發展拉進學術研究的流程,從日本社區經營案例吸取經驗,老師與學生在跨國協作的場域,並邀請社區青年團隊擔任社區教練,一起充分討論社區遇到的各項議題,從產出問題意識到發展創新需求,最後透過企劃能力提供解決方案。過程中我們將更進一步了解台灣、日本兩國地域社會的現況,以及社會關係的各種角力,透過行動與動態調整,來發掘改變的動力,以及對社區各層面的影響,進一步回饋到相關研究,成為社會研究行動學術的貢獻。此外,具體的行動將促成台日兩地的合作,建立兩地場域協作的機制,在互訪交流、資源整合、市場相互開放等層面,做進一步的發展。


深入烏來部落編織場域,親自體驗傳承百年的織布工藝。


行動實踐專題:社區創新與實踐行動專題


  109-2學年度,政大推動學生自主課程,社科院社會創新實驗室與王雅萍老師合作,以「地方創生與青年創業實驗室」課程的修課同學為班底,申請「行動實踐專題:社區創新與實踐行動專題」書院通識課程,獲得通過,並且開放全校同學選修,最終招募到13位同學選修本課程。「社區創新與實踐行動專題」確實是為了「地方創生與青年創業實驗室」的延續而設計,並且從上學期課程的成果中,擬定本次課程的策略。因為「地方創生與青年創業實驗室」課程用了一個學期的時間,為同學們建構台灣社區經營與地方創生的結構知識,讓同學充分體認台灣當代社區的問題,以及地方創生政策中公部門投注的資源,讓同學們能夠更深入發掘問題意識,並且知道籌措資源的管道。  

  「社區創新與實踐行動專題」以地方創生與社區經營之結構為基礎,走訪烏來社區,並且參與烏來青年創業論壇,深入了解社區議題,以此為切入點,透過每次課程反覆的討論與腦力激盪,同學們將視角拉回自身,從社區發掘問題的關懷點反視自己,能在這些問題面前做什麼?於是發想出與自身相關或自身專長相關的分組提案,分別關心烏來的文化旅遊多語化的議題,快時尚衣服汰換與烏來在地故事,在政大推動環保杯具消滅紙杯,以及為南投草屯坪林社區設計農產推廣行動等等。各組不只花許多時間建構行動專案與施行步驟,並參加社會科學學院圓夢計畫的徵選,有三組獲得補助,將在下半年進入實踐。讓計畫付諸行動,是本課程的目標,未來也會持續陪伴各個組別完成計畫,實現本課程的實驗精神。


王雅萍老師以腦力激盪會議的形式,協助同學聚焦行動提案。


行動實踐專題:行動中的思索─大學前進社區課程


  由社會創新實驗室與新生書院「社會實踐新鮮的肝小家」共同策畫的「行動實踐專題:行動中的思索─大學前進社區課程」在109-2學期正式啟動,由湯京平導師擔任導師,給大家共同學習時的引導,強調行動學術的實作價值,開展同學們到社區進行服務的視野與想像。

  本課程因為社會創新實驗室長期在社區中陪伴成長,有許多社區夥伴,我們挑選了三個距離政大較近社區,讓同學參與2021年上半年的社區計畫,成為計畫執行的好幫手,並藉此認識社區工作的運作,以及計畫在實踐過程中與規劃進度的落差。這三個社區計畫分別是坪林地區由採集人共作室帶領坪林國中同學進行的「坪林尋怪」計畫,由國中生參考在地的生活經驗與公共議題,探訪與創作屬於坪林的怪物,並製作面具進行遊行,頗有坪林百鬼行的味道。而在好玩的活動背後,也要以此方式,凸顯在地的公共議題,從產業蕭條到塞車,從生活不便到家庭衝突,都

躍然紙上,成為活潑生動的怪物,值得大家深思。同學們在行動中扮演與國中生近距離共同思考與創造的輔導員角色,並在互動中發掘坪林在地人的關注與切身的問題。

  烏來的大桶山泰雅藝術館正在進行泰雅文化師資的教材開發,並且為文化老師設計了一系列課程,為了文化傳承,文化師資的概念與文化達人不同,是一群喜歡泰雅文化,並且可以熟練操作文化教材的夥伴,夥伴當然越多越好,可以是本族人也可以是各族的朋友(當然歡迎外國人)。而泰雅族文化課程要教什麼人呢?一方面是本族青年與小朋友,一方面是在都市生活的上班族與小學生,要用力把本族文化散布出去,讓他成為台灣文化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本班同學參與課程的設計與實際體驗,給予課程回饋意見,並且規劃實踐方案,為教材設計提供文字整理的協助。從親身經歷中,認識文化教材的各種用心,並且成為認證師資,未來將繼續投入文化教育。  

  在本校附近的文山區忠順里,是一個著名的台北市長輩友善街區,里辦公室與長照站,每天都安排了活潑豐富的長輩課程,並且藉由街區美化,為社區打造優質的休憩空間,方便長輩在其中行走與休息。同學們參加了街區的長輩故事陪伴計畫,每2週一次,由故事引導師帶領著10幾位長輩一起說故事。期間也跟里辦公室共同策畫長輩故事頻道,錄製長輩說故事節目,完成3則故事短片,回饋給社區。並且透過這個計畫,規劃成110-1學期新生書院社會實踐小家學期實習計畫,延續新生書院的社區服務活力。


同學們到社區位長輩錄製說故事影片,發展社區故事頻道。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