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風巢計畫:不只把風吹到社區,還要在社區停駐。

學校的老師學生像風一樣,散佈知識與創新技術。風吹向社區是一個趨勢,如何讓風停在社區,是政大社會實踐的努力方向。發展台灣與日本合作的社區跨國協作課程,運用政治大學在社區建置的「社區培力基地」工作站,開設連續七天的營隊型課程,讓學校師生深入社區,與社區團隊一同生活,進而發展微型翻轉的行動提案。



籌備一年的台日跨國協作課程,在疫情與寒冬雙重壓力之下。終於在學校展開囉。我們會有七天的時間,透過線上線下的上課與討論,讓日本與政治大學各科系的同學,從理論的建構到實務認識,了解地方團隊的甘苦與夢想,並且以工作坊形式,讓同學與在地團隊一同商討創新提案,針對地方團隊的需要,發揮大學研究的創新精神,發展帶來改變的具體方案。

風一樣的人遇上土一樣的人


大學的社區行動與社區工作,如何與進行了1/4世紀的社區營造有所區別,大學要回歸自己的研究本質,重塑社區的意識。大學的師生與社區的經營者坐下來,深刻的對話,是不能跳過的第一步。

課程進入社區的第二天,我們做了第一次的分組討論,一方面分享這兩天課程的心得,一方面開始聚焦每一組分配到的在地任務。

台日協作有趣的地方,是在小組中可以聽到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脈絡的同學,交流現場觀察各自的切面。今天,一位日本同學提醒大家,在這兩天的三場與在地團隊的座談中,可以觀察到明顯的態度落差,大學生很熱情的提問與提出建議,但是團隊的反應傾向對這些問題採取守勢,去解釋不能進行的原因與考量。我們討論這個議題,提出各自的觀點,並且確認了提案作業的態度:我們不是提出一個建議,而是提出一個讓彼此一同工作的邀請,讓我們可以用某些方式,貢獻自己的心力。比如我們並不是建議場域需要一個更具有識別功能的名字,而是去幫忙想10 個名字,再一起討論選其中一個,或打掉重來,再想10個…。我們不只是到這裡體驗,也為自己爭取一個參與進來的機會。


發現需求與喚醒夢想之間


[陪小朋友玩是一種需求]

桃園市復興區裡的三民小鎮,位於拉拉山通往桃園與台北的十字路口,過去因為駐軍與煤礦的關係,曾經熱鬧非常,有小北投之稱。此處舊名水流東,從街道上的景觀來說,山間小鎮,有許多排樓房,商圈計畫的痕跡掛在每棟樓的牆上,宗教建築群也具規模,可以想像過去熱鬧時期的風光。

現在的三民小鎮作為拉拉山觀光路線上的要衝,前兩年每逢週末都塞車,街上還是有觀光的生意,只是街道上的店家有三成已經改成住家,人口外移也相當嚴重,在地青年回憶,三十年前讀小學的時候每個年級都兩個班,每班40人;現在兒子在家鄉讀小學,2個年級加起來才19人。可見這裡居住的人數真的大不如前。在地公廟東興宮也表示,年輕人都不在鎮上,都到外地工作,現在小鎮裡的住戶剩下1000多戶,舉辦儀式祭典能收到緣金的只有300戶左右,大不如前。

今天拜訪了鎮上泰雅歌謠學苑、在一起書店、東興宮與天主堂,都是在地推動文化活動與社會服務的團隊,各有使命,也持續堅持。天主堂的修女向同學們提出幾個需求,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一件,是為了讓小朋友遠離手機,教堂會向外徵募玩具,週末大家陪小孩子玩遊戲與玩具,要好幾個小時,很需要大家支援。原來在地的需求是那麼直接簡單,陪伴、給予信心,難在持續幾十年的心力投入。

我們在社區推動行動學術多年,研究生、助理群、修課同學超過上千人次,發掘在地需求與問題意識之外,貼近問題的內裡,找出相互依存的動機,設計共同協作的模式,是我們努力的,也期待本次營隊同學們發想出精彩的方案。


然後,尋找一起工作的方法


認同彼此只是開始,要如何一起工作,需要更多嘗試...”

自由田野調查,是一種回歸敏感與直覺的社區行動。從一大早到深夜,有同學鎖定有興趣的對象深入訪談,有同學對在地團隊進行靈魂拷問,有同學沿街攔住路人聊天,想知道路人對這個地方的想法,有同學沿街拜訪每一個店家,問他們對博物館的想法……。資料永遠不夠啊,很希望有更多時間啊。可以的,這個相遇會很長久,這漫長又匆促的一天只是開始。


還有,下一步。


在充滿感動的期末提案發表結束之後,我們將蒐集這豐沛的創意,踏上前往日本交流的旅程。本課程注重行動與協作,希望促成台日兩地的行動交流,課程結束之後,將安排同學在疫情條件允許下,前往日本實地參訪與發展新的地域設計企劃。並作為台灣方案的借鏡,更利於在台灣推動地域創新計畫的實踐。

因為疫情緊張,課程將透過網路大量遠距方式完成,讓在地經驗充分得到表達,讓同學更能深入在地脈絡,發展問題意識,針對問題提出雖然容易執行但是能切中需求的行動計畫。

Comments


bottom of page